【校園領袖 文章選讀】重塑城市行走:「人本交通」下的道路設計革新
發布日期 2025-08-29 09:56:00
2025《遠見雜誌》校園領袖‧人才培育計畫
#遠見雜誌 #2025 #八月刊 #第470期
本文為讀後遠見雜誌2025年八月刊之《力推「人本交通」新北市以人為本真的好「行」》文章延伸反思。
預估閱讀時間:五分鐘
〈以下文字與圖文內容相同〉
你是否曾經細心觀察過家附近的人行道呢?在這期的《遠見雜誌》中,文章《力推「人本交通」新北市以人為本真的好「行」》中提到國小周邊的道路優化工程,不僅提升了公民的用路品質,也在設計上融入了城市美學的元素。這讓我不禁回想起近年來,各縣市在道路與人行道設計上的變化,以及其背後的思維轉變。
「人行道」的重新思考
在過去五年裡,台灣各縣市積極推動人行道的優化與改善工作。除了傳統的凸起式人行道,也開始出現了新的「標線型人行道」。這些標線型人行道,雖然和國際上許多大城市寬敞、綠意盎然的人行道有所不同,但對於台灣這樣密集的小街道環境來說,無疑是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一開始我對於標線型人行道並不以為意,心想僅僅是在人行道上劃上簡單的標線,真的能改善行人的通行體驗嗎?但當我親自走在這些標線型人行道上時,我才真正感受到它們的價值。從行人的視角來看,這些標線不僅明確地劃定了行人專用區,也讓人有了更多的心理安全感。在街道空間有限的情況下,標線型人行道有效地將行人與車輛分隔開來,讓行走的人更有信心和舒適感。事實上過去台灣的都市規劃中,許多地方的人行道狹窄不平,甚至需要與車輛爭道,這樣的情況對行人的安全與舒適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然而隨著都市發展的推進,尤其是近年來對行人友善環境的重視,越來越多的縣市開始反思如何打造真正以「人」為本的交通設施。
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放目標的關注,我們更應該注重行人、自行車、大眾交通等環保交通方式的規劃。當城市能夠提供一個安全、舒適、便捷的行走環境,民眾的行走意願無疑會大大提高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選擇步行或騎行,而非依賴機動車輛,從而達到減少碳排放、促進環保的效果。
未來的交通願景
不僅如此,這樣的改善也與城市的整體美學息息相關。現代城市的道路設計,不僅要考慮功能性,更要融入設計與美學的思維,提升人們對公共空間的使用質感。當道路設計能夠兼顧環境美觀與實用性,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與滿意度也會隨之提升。
總結來說,無論是標線型人行道,還是其他形式的交通優化措施,最終目標都是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。這也反映出「人本交通」的核心價值:讓每個人在城市中都能夠享有平等、安全與尊重的通行權。隨著全球交通環境的逐步變革,台灣的城市規劃也在逐步向著更加人性化、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,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期待的未來。
Hi!我是2025《遠見》校園領袖 Leo,很高興你閱讀這篇文章!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對「人本交通」的看法,或者你有沒有發現過自己生活周邊的交通設計有哪些變化呢?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別忘了按個❤️並分享給朋友們一起來討論哦!
文藻外語大學社會責任計劃辦公室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wzu.usr_office?igsh=MXZmdnZ1OXY5eHN0eA==
文藻外語大學社會責任計劃辦公室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1ACguvaNs6/?mibextid=wwXIfr
#WZUUSROFFICE
#文藻外語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辦公室
#遠見雜誌 #2025遠見校園大使 #人本交通 #城市規劃 #道路設計 #永續交通
#步行友善城市 #台灣都市發展 #行人安全 #標線型人行道 #綠色交通 #未來城市